亞太中金與國家碳中和事業一、碳中和的國家承諾
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這場疫情啟示我們,人類需要一場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地球。人類不能再忽視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著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發展不講保護、只講利用不講修復的老路走下去。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各國要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推動疫情后世界經濟“綠色復蘇”,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 亞太中金投資集團積極響應中央碳中和事業的號召,密切配合國家碳中和領域實踐落地的項目推廣與實施。 多年來,亞太中金與多家科研院所、行業巨擘開展戰略合作,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金地集團、萬達集團等,并共同參與推廣和投資建設國家綠色農業、綠色能源、綠色建筑、生態產業、田園經濟、生物醫藥、碳中和交易及南水北調工程等。 我國是全球第一排放大國,2019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是14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球總排放量的26.7%(UNEP,2020)。但人均排放量和歷史排放量并不高。2019年我國人均排放量在G20國家中位居第10位,僅是美國的一半(Statista,2020);我國歷史排放量(1751~2017年)僅占全球的12.7%,是美國的一半,也遠低于歐盟28國的22%(OurWorldinData,2019)。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處于不同的歷史階段,面臨著加快發展、改善民生的重任。正如丁仲禮院士所言(2009):“要發展就難免排放,排放問題本質上就是發展問題,排放權即發展權。”盡管如此,我國仍于2020年9月作出“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莊嚴承諾。為全球作出了表率,充分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從碳達峰到碳中和,英國和法國用了59年,美國43年,日本37年,而我國承諾僅用30年。根據英國劍橋計量經濟學的赫克托·波利特(Hector Pollitt)分析,即使沒有其他國家進一步的承諾,中國2060年碳中和目標將把2100年全球氣溫限定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2.35℃,而不是基線情景下的2.59℃。即我國的碳中和目標可在本世紀避免0.25℃的全球升溫。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不能把碳中和錯誤理解成負擔,它是責任,是使命,更是機遇。碳中和可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帶動經濟增長。2010~2019年,英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29%,GDP仍增長了18%(BEIS,2020)。日本推出綠色增長戰略,把應對全球變暖、實現綠色轉型視為拉動經濟持續復蘇的新增長點。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顯示,到2030年清潔能源轉型將創造1800萬個新的凈就業崗位。 我國碳達峰、碳中和之路任重道遠。作為全球第一排放大國,2019年我國排放量仍增長了3.1%(UNEP,2020)。在簽署聯合國《1.5°C商業目標承諾》的407家公司中,僅有京東物流、37互娛、鴻海精密等8家中國公司,占比不到2%,和智利并列居全球16位。目前,僅有秦淮數據、騰訊和螞蟻三家科技公司明確表態碳中和。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的低碳綠色意識還比較薄弱,亟需提升國民碳素養,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創新推動碳中和工作,共創人類可持續的未來。 從不同行業的碳排放來看,作為一個高度工業化國家,中國的碳排放主要集中于發電和工業端,此外,交通部門的碳排放也占有較大的份額,而農業、居民、商業和公共服務等行業的碳排放相對較低,電力和熱力生產部門貢獻了超過50%的化石能源碳排放。從工業端來看,能源加工行業、鋼鐵行業以及化學原料制造業等相關高耗能行業不僅是煤炭消費的重點行業,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行業。在除去電力和熱力生產行業之外,其它工業行業貢獻了將近30%的化石能源碳排放。最后,從交通行業來看,隨著中國城鎮化的持續推進,交通行業的能源消費和碳排放也呈現出顯著上升趨勢。交通行業以石油消費為主,目前貢獻了大概10%的化石能源碳排放。 短期內由于煤炭仍然是主體能源,隨著電力需求的增長和工業化的深入推進,發電和工業端的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可能保持一定的增長。另外,目前中國人均汽車保有量非常低,僅為發達國家的四分之一左右,未來交通部門的能源需求增長空間依然很大,短期內交通碳排放還將可能持續增長。 邁向碳中和的短中期目標是盡快實現能源總量控制下的碳排放總量達峰。“十四五”期間需要關注以下兩點:一是嚴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耗規模,逐步替代發電和工業端的煤炭消費,控制高耗能和重化工業的發展和排放,推進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油汽車的替代,引導生產生活方式低碳轉型。二是加大清潔能源體系建設力度,可再生能源、儲能行業、節能行業、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等相關低碳、零碳以及負碳行業需要加速推廣。 “十四五”期間將面臨的現實問題是:疫情期間能源供需基本面并未發生改變,疫情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可能反彈。為了保障“碳達峰”及“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十四五”是一個關鍵時期,中國將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健全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相關制度建設。氣候變化相關法律法規是碳中和目標實現的必要條件。將碳中和目標納入社會發展規劃目標中,完善氣候變化相關的立法工作,不僅可以將碳中和愿景提升為社會行動共識,同時可以保障碳中和承諾有法可依、有據可循。另外,還需要加快構建統一有效的全國用能權、碳排放交易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節能減排中的作用。 二是“十四五”需要重點完善能源科技創新政策,開始布局和推進關鍵零碳和負碳技術發展。重點關注發電、工業、交通等相關領域零碳和負碳技術的創新發展,爭取從產業鏈和技術上走在世界前列。 三是倡導氣候變化應對全球化,以貿易全球化支持氣候變化全球化。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標,中國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無疑會加快全球氣候變化治理進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上增強國際對話合作,可以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還可以通過貿易全球化實現不同國家之間在節能減排、低碳、零碳以及負碳等相關技術上的互補,最終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四是需要進一步推進節能。廣義的節能應該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循環經濟,和產業結構向更低能耗轉變。還需要通過碳交易市場和電力市場改革,通過價格和成本來提升清潔能源和清潔消費的競爭力,抑制能源消費,引導產業結構調整。 今年兩會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其中包括: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實施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專項政策,設立碳減排支持工具。 3月7日,央行發布消息,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央行副行長陳雨露表示,為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央行初步確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綠色金融發展政策思路。 所謂“三大功能”,主要是指充分發揮金融支持綠色發展的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三大功能。所謂“五大支柱”,包括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強化金融機構監管和信息披露要求、逐步完善激勵約束機制、不斷豐富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積極拓展綠色金融國際合作空間。 陳雨露表示,目前,綠色金融統計制度逐步完善,多項綠色金融標準制定取得重大進展,中歐綠色金融標準對照研究工作即將完成。 今后將需要強化碳市場的金融屬性。碳排放權具有稀缺性、資產性、流動性和可儲存性,且在同一碳市場中具有完全同質和可標準化特點,能為持有者提供保值、增值和資金融通的功能,可以說金融屬性是碳排放權的重要屬性。碳市場加載金融功能,是有效盤活碳資源、做強做大碳市場的關鍵。 強化碳市場的金融屬性。一是對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不斷擴大碳市場的行業覆蓋范圍,遵循適度從緊的原則確定碳配額總量,合理確定免費分配與有償分配比例,確保形成合理碳價。二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適當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允許更多個人類、機構類等投資性交易主體直接參與碳排放權交易,通過交易主體多元化、參與主體的差異化,著力提高碳市場的流動性和成交活躍度。三是借鑒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建設的經驗,加快完善與碳市場配套的賬戶開立、登記、托管、清算、結算等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為參與主體入市提供便利。 要從戰略高度上將碳市場建設和發展納入到中國綠色金融體系整體框架,在碳市場發展規劃、頂層設計方面進行全盤考慮和統籌布局,與綠色金融體系的五大支柱建設一并推進,使碳市場成為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我國頒布的關于綠色金融的制度多為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缺乏全國性標準和法律。3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綠色金融條例》正式實施。該條例是我國首個地方制定的綠色金融條例,也是繼歐盟之后的全球第二個綠色金融條例。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條例要求,金融機構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對資金投向的企業、項目或者資產所產生的環境影響信息進行披露。接受投資的企業或者項目、資產所屬企業應當按照要求向金融機構提交環境信息資料。 除深圳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黨委書記、行長殷興山表示,浙江將推進全省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推動試驗區率先實現法人銀行機構環境信息披露全覆蓋。 此外,推動全國環境信息統一披露平臺和環境信息基礎數據庫建設,覆蓋監管機構、金融機構和企業環境相關信息數據,實現共享、管理、考核等線上服務。優化氣候和環境信息披露激勵約束機制,將披露質量引入追責處罰或財稅獎勵等,并探索構建氣候和環境信息披露成本分擔機制。 逐步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是綠色金融體系“五大支柱”之一。陳雨露表示,通過綠色金融業績評價、貼息獎補等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增加綠色資產配置、強化環境風險管理,有利于提升金融業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能力。
二、碳中和的國際國內實踐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要達到碳中和,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特殊的方式去除溫室氣體,例如碳補償。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碳排放。 碳中和作為一種新型環保形式,目前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大型活動和會議采用。碳中和能夠推動綠色的生活、生產,實現全社會綠色發展。 2020年12月24日在北京正式掛牌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是全國第一家從事碳中和基礎研究的機構。 "碳中和",自然讓人想起中國傳統的"致中和"。《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致中和"是三個多么美好的字眼,但要達到天人合一,達到萬物皆育,達到和諧之境,確實也不容易。為了經濟增長,我們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已經太大;今天如何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全方位達到"碳中和",是一個很嚴峻的現實問題。 "碳中和"涉及政府行為、企業行為、個人行為,僅憑百姓個人行動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生產導致的碳排放,比生活導致的碳排放更嚴重、更厲害。如果各級官員、各家企業都能爭戴環保和綠化的"綠帽子",甩掉濃煙滾滾污染嚴重的"黑帽子",那多好。"碳中和"要想"致中和",就需要全民族的共識,需要全社會的行動。 推動使用再生能源,以改善因燃燒石化燃料而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最終目標是僅使用再生能源,而非石化燃料,使碳的釋放與吸收回地球的量達平衡不增加。舉例來說,當一棵樹長成時,它所含的碳是從空氣中所吸收的碳,而當你燃燒它時,排放的碳即是吸收的碳,可達到碳平衡(碳中和);反之,若是使用石化燃料,則是從地底把古老的碳釋放出來,所以地球整體的二氧化碳量就會增加。碳中和可連結到所謂的后碳經濟。 碳補償資助的項目種類繁多,比如植樹造林、研發可再生能源,增加溫室氣體的吸收等等。另外,碳補償計劃既支持大規模項目,也支持社區計劃。一家碳補償公司有可能在烏干達恢復大片森林的同時,也在洪都拉斯的小村莊里推廣節能灶。 全球變暖是人類的行為造成地球氣候變化的后果。"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構成的自然資源。"碳"耗用得多,導致地球暖化的元兇"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隨著人類的活動,全球變暖也在改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越來越多的問題。 人們(包括單位、企業和個人)計算自己日常活動直接或間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計算抵消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經濟成本,通過直接購買經核證的減排量,或者付款給專門企業或機構,由他們通過植樹或其他環保項目抵消大氣中相應二氧化碳量。在國家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背景下,實現碳中和逐漸成為提升組織和個人形象,樹立良好商業品牌的重要手段。 碳中和的企業抵消及交易方式: 第一步:計算碳足跡,建立低碳體系 碳足跡計算是針對企業所有可能產生溫室氣體的來源,進行排放源清查與數據搜集,以了解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源及量化所搜集的數據信息,是邁向實現碳管理的第一步。碳排放報告核查則是由第三方對盤查所得出的數據信息的擔保陳述提供正式的書面聲明。 第二步:減少碳排放 通過對企業排放源清查,詳細了解企業的碳排放源及量,相應地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從而減少因企業生產運營等活動中所產生的碳排放。 第三步:實現碳中和 通過購買自愿碳減排額的方式實現碳排放的抵消,以自愿為基本原則,即交易的中和方式。碳中和的實現通常由買方(排放者)、賣方(減排者)和交易機構(中介)三方來共同完成。 2016年11月生效的《巴黎協定》中提出目標,期望在2051年至2100年間,全球達到碳中和。同時,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努力。 獨立氣候研究機構氣候行動追蹤組織(CAT)對路透社表示,根據《巴黎協定》,共有近200個國家在協定中承諾減少碳排放,但這些承諾仍將導致全球氣溫到2100年為止升高2.7攝氏度。 如果中國能夠實現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那么到2100年為止,全球氣溫升高的幅度將縮減0.2至0.3攝氏度,達到2.4攝氏度。因此,中國的承諾是迄今為止世界各國中,作出的最大減少全球變暖預期的氣候承諾。 英國廣播公司(BBC)稱,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排放量占全球約28%。彭博社也提到,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和溫室氣體排放國,開采和燃燒的煤炭占世界的一半,也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進口國。但全球知名能源咨詢顧問公司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亞太地區副主席加文·湯普森(Gavin Thompson)稱,“如果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能達成如此宏大的氣候變化目標,那就只有中國了。”“強有力的國家支持和協調已經被證明在達成經濟目標上十分有效。就像中國在過去40年里的經濟轉型一樣,中國在未來40年也能進行成功的排放轉型。”湯普森指出,中國即將出臺的“十四五”計劃,很可能成為“全球能源市場歷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他預測,中國未來對增加風能、太陽能、電動汽車和電池存儲技術上的投資幾乎肯定將成為重點。 2016年11月,中國國務院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印發《“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方案》提出,要從低碳引領能源革命、打造低碳產業體系、推動城鎮化低碳發展、加快區域低碳發展、建設和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加強低碳科技創新、強化基礎能力支撐和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等8個方面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方案》明確,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控排力度進一步加大。碳匯能力顯著增強。應對氣候變化法律法規體系初步建立,低碳試點示范不斷深化,公眾低碳意識明顯提升。 2009年8月5日,中國第一個碳中和企業誕生。2009年8月5日,天平汽車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購買奧運期間北京綠色出行活動產生的8026噸碳減排指標,用于抵消該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來至2008年底全公司運營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成為第一家通過購買自愿碳減排量實現碳中和的中國企業。 2009年11月17日,中國首筆企業間碳中和交易完成。2009年11月17日,上海濟豐包裝紙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濟豐")委托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以上海濟豐的名義在自愿碳標準(VCS)APX登記處注銷一筆6266噸的自愿碳指標(VCU),并向廈門赫仕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廈門赫仕")支付相應交易對價。由此,國內首筆碳中和交易完成。 2009年11月25日,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了到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并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 2018年8月1日,四川省舉行了"碳中和"項目啟動儀式,計劃于2018年10月在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500畝"碳中和"林,用20年時間增加碳匯,用以完全抵消本次會議產生的921噸碳排放總量。 2019年10月,第一期全國A級旅游景區質量提升培訓班近日在陜西舉辦,并成為全國首個碳中和景區培訓班。根據專業核查機構計量,本期培訓班在交通出行、住宿、餐飲、消耗品等方面產生的溫室氣體共計68.92噸二氧化碳當量,由興博旅(北京)文化發展中心向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捐資進行碳中和。將組織在四川省種植5畝碳匯林,抵消培訓期間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通過國際國內的實踐,從目前來看,人工碳匯遠遠不能與自然碳匯相比,老老實實地種樹,在當下仍然是主流。 “碳匯”三部分:海洋Ocean、植被Forest、人工技術Artificial technique,自從全球變暖變成共識之后,各界對于“碳匯”這個概念認識越來越深入,自然界里兩個最重要的碳匯是植被和海洋。每年人類活動排出的二氧化碳中,有一半左右被自然界的“碳匯”吸收,在自然碳匯上做文章,顯然是很聰明的想法。 2010—2016年,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人為碳排放的45%。同時,中國西南地區(云南,貴州和廣西等省)以及東北地區(尤其是黑龍江和吉林省)的碳匯之前被嚴重低估了。我國的人工造林取得了顯著成果,在過去的10-15年里,每個省份(自治區)每年增加4-44萬公頃森林面積。這還促進了木材出口和國內紙張的生產。可見在“碳中和”問題上,森林是寶貴的“碳匯”。 我們是負責任的大國,不可能像歐美那些短視的政客一樣,只管拉大旗拋口號,下臺后哪管洪水滔天。我們講究人類命運共同體,要為國家、為人民、為后代甚至為全人類負責,還是需要有具體的、切實可行的做法。看到別的國家里面有很多在大談特談新能源汽車、電池什么的,其實這些于事無補。還是必須將目光聚焦在一次能源上。你搞新能源汽車,表面上看,車沒有碳排放了,但你的電如果還是用煤燒出來的,還是會有碳排放,只不過是將城市的排放轉移到了火電廠。在統計全國的“碳排放”、“碳中和”過程中,不過是左手右手的事情,“換湯不換藥”。 能源利用基本上等價于“碳排放”。這是基于主要一次能源仍然是化石燃料,如果我們能做到能源結構的大幅調整,用水力、核電和光伏這“三駕馬車”將非化石能源從現在的15%提升到30%以上。國際國內今后將會在光伏能源、深海存儲、灌注油田、地下封存、生物降解等多方面探索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科技方法。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未來中國將在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上取得重大的技術進步,這將是人類自工業化以來從根本上解決對于化石能源的依賴問題,實現完美的碳中和。
三、國家碳中和項目規劃案例介紹
作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二的太陽能豐富區,光伏電站的成本已經跨越了大發展的闕值,而且后面十年,還會繼續下降。這意味著,我們在青藏高原建光伏電場,每度電成本最終可能達到四分錢以下水平。青藏高原最大的特點是高,筑人工天湖,越高越好,高了光伏電可以把水抽得更高,意味著光伏電轉化效率更高,哪怕三度光伏電換一度水電,也賺了。抽水頭高了,也完全改變了過去自流調水的難度。青藏高原面積250萬平方公里,從極長遠看,開發出30萬平方公里成光伏電場和人工天湖(不需要未來的技術,只需要當下的技術就夠了),就可以完全解決全國的用電問題。不但解決了全國用電問題,青藏高原本身,因為光伏電場會改變高原荒漠為高原草甸,本身就會完成百億噸級別的固碳量。 |